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节!
1630年10月3日,大明崇祯三年八月廿七,儋州以西外海。
一支庞大得不像话的船队缓缓出现在了海面上,向东驶向儋州湾。这支船队其实是由四支稍小的船队共同构成,每支船队都由十艘左右的海船构成,每艘海船都搭载了80至200人不等的武装人员。再加上运送物资和补给品的后勤船,以及在外围巡逻护航的武装船只,整个船队的规模竟然多达七十余艘,而这还仅仅只是来自安南吉婆岛的运兵船队,并不包括先前在北部湾海域歼灭大明水师的那支海军舰队在内。
为了能够达到军委所设计的一波流闪电攻击,由安南出发的近五千名武装人员也是被一次性运往儋州,实施登陆作战。这对于海运部门的船只调配和统筹能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此整个海运部所属的人员几乎是倾巢而出,越之云和孙长弥都加入了这支船队担任一线指挥,甚至就连胜利港造船厂的众多匠人也被提前送到昌化、儋州一带,准备对可能出现状况的船只进行紧急维修。
为了能够让这支庞大的船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儋州,民团军在安南北部海岸提前五天就施行了禁海令,而颁布禁令的理由也非常充分:民团打算要对近期在北部湾肆虐的海盗进行打击,为了避免殃及池鱼,误伤无辜,所有前往琼州岛和大明境内的船只在二十天之内一律禁止出港。这个命令执行起来倒没有太大的难度,毕竟安南北部几个主要的港口都在民团的控制之下,民团颁布的法令基本就是金科玉律,并没有人敢于在这个区域挑战民团的权威。
而对于儋州附近海域的屏蔽就相对要麻烦一些,一方面安全部的探子们开始在儋州市面上放出风声,称安南海盗最近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儋州湾之外,吓唬胆小的船主不敢在这个时候驾船出海。而跟海汉关系密切的各路海商,也都得到了海汉这边的秘密通知,要求他们近期不要派船进出儋州湾。
另一方面,前期伪装成海盗船的几艘福船也已经从雷州半岛南下,在儋州湾外海游弋,如果真有不怕死的敢硬着头皮往外面冲,那么设在儋州湾入口白马井港的预警点会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到外海的“海盗船”上,让其解决掉这些潜在的隐患。而从十月二日开始,由万山港和香港两处调回的六艘战船和两艘补给船驶入了琼州海峡,开始对琼州府城外海进行监视和封锁。
在“燎原计划”启动的同时,广州这边的办事处也没有闲下来。近期琼州海峡中海盗活动猖獗,相关的消息也早已经传到广州,只是这边所受的影响远不及琼州那么直接,因此官府和民众对此的重视程度都极为有限。而驻广办目前所承载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动手之前引导广州的民间舆论,使之朝着有利于海汉的方向发展。
不过近期市面上关于这伙海盗的传言越发甚嚣尘上,有小道消息说这伙海盗是安南前朝余孽,伙同了大明广西广东沿海的一部分海盗,以及少量的倭寇组合而成,人数远不止出现在琼州附近的那一点,而是十倍于此。这群海盗袭扰琼州岛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打家劫舍,抢掠钱财,而是已经盯上了琼州岛这块地,准备要抢下来作为另立一国的根基。
这种说法刚刚出现的时候,自然是被民众嗤之以鼻——劫掠地方也就罢了,但要攻城掠地,甚至是立国,没人相信一伙海盗能够有这么大的本事。福建那边的“十八芝”这么厉害,麾下战兵数万,战船数千,郑芝龙不也还是只能缩在大员岛上当个海盗吗?当然持这种意见的人并不知道,如果不是海汉这几年对福建水师一直提供军事援助,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郑芝龙早就灭掉了福建水师,然后摇身一变成了大明官军,从此把持着东南沿海的控制权长达数年之久。
然而很快有人从驻广办那里得到了第一手消息,并且迅速在广州城传扬开来:这伙海盗并非乌合之众,其中有大量的前安南军人员,而且他们还从红毛人和佛郎机人手里购买了大量的火绳枪和火炮,其武装程度甚至丝毫不亚于正规的大明官军。海汉民团和安南官方已经对这伙人围剿了很长时间,但依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打来打去反倒是把这伙人的胆子打大了,攻打琼州岛的传言并非虚假消息,而是确有其事。
民间传言未必可惜,但如果是海汉人嘴里说出来的,那就不一样了。毕竟海汉人前两年在广东沿海打土匪战海盗,那都是实打实的战绩,海汉民团的战力要高于大明官军,这也已经是民间的一种共识。但如果海汉人都拿着没办法的海盗,那恐怕就真的是不容小觑了。
而海汉驻广州代表马力科马老板也没有对此坐视不理,联络了广州商圈二十多位大人物,联名向总督府上书,要求广州派出军队去琼州海峡剿灭这群十分危险的海盗。马力科甚至很慷慨地表示,海汉可以自费派出民团,配合官方的行动。
上书请示的结果当然并没有出乎执委会的预料,同样面临着经费吃紧问题的两广总督王尊德并没有将琼州海峡所出现的海盗视作心腹大患,在他看来海汉人之所以对此事特别上心,很有可能只是想要借此把他们名下的民团武装规模进一步扩大,而这却并不是王大人想要看到的发展趋势。
至于民间传言说这伙海盗要攻占琼州岛,王尊德更是不信,琼州岛上十一个卫所共计万余官兵难道都死光了,哪那么容易就被一伙海盗给占去了。退一万步说,海汉人经营的地步可都在琼州岛上,有海盗上了岛,那海汉人不得跟他们拼命?到时候就算官府不发兵,恐怕那海汉执委会也坐不住了,自然会派出民团去剿匪。届时不管双方死伤如何,对官府而言却终归是一件好事。
果然随着海盗在琼州附近的袭扰愈加频繁,海汉人终于是坐不住了。前几日马力科在驻广办大摆宴席,邀请广州附近的士绅富商,声称要为国请命,派出自家的武装去剿灭当下这股肆掠无忌的海盗。所有的人员、武装和消耗都将由海汉自行承担,而唯一希望广东商界配合的事情,就是近期不要派船前往琼州岛,以免身陷战场遭到误伤。待海汉民团清剿了这股海盗之后,再逐步恢复两地之间的航路。
马力科在公众面前的言语之中,多有“官府当了缩头乌龟,但海汉绝不会就此低头”的意味。而海汉表现出的这种“高风亮节”,也得到了广州商界的大力支持,虽说马力科表示作战费用都将由海汉自行承担,但众多在琼州岛上有着切身利益的商家还是踊跃捐款,仅三天时间就募集了八万两银子,由广州商会负责人李继峰交给驻广办作为此次海汉民团出兵的军费。
这消息让广州的大明驻军将领很是有些肉疼,早知如此,就应该主动请命,先把这几万两银子捞到手上再说。然而这个时候两广总督王尊德早就表了态,暂时不会派兵剿匪,于是官军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海汉人玩了这么一手自愿募捐的把戏。
为海汉捐钱的商人们倒不是配合演戏,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不清楚实情,只是单纯地认为海汉人这次准备大动干戈是真的要去打海盗。只有李家等极少数跟海汉关系密切的人才知道一点点内幕,海汉这次的行动所谋甚大,远远不是打完这股海盗就会了结。
海汉说干就干,立刻就在广州市面上大量收购各种补给品和药物,并且作为表率,停止了前往三亚地区的所有定期班船。万山港和香港也开始进入军事管制状态,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一场大战的即将来临。
就在海汉驻广办开始行动之后,来自琼州岛的一封密信也送到了广州的锦衣卫衙门。这封密信是来自于锦衣卫驻三亚的天字一号密探,通过这个秘密渠道,近大半年里有大量的海汉消息源源不断地送到大陆的衙门。尽管其中有价值的消息不多,但锦衣卫的高官相信,布下的这颗棋子迟早都会派上大用场——比如说这次的海盗风波。
天字一号密探这次送来的情报可以算是他落脚三亚之后送回的情报中最有价值的一次,因为这次的密信内容就是跟目前沸沸扬扬的海盗风波有关。
根据密探从海汉某位高层人物口中直接获得的信息,这伙海盗攻打琼州岛的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发起攻势的时间近在咫尺。而其作战的规模恐怕远比官府想象的更大,并不是争一城一池之地,而是真的打算要拿下整个海南岛当海盗窝子。而海汉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也已经全部动员起来,准备要跟海盗打一场大仗了。但为了避嫌,海汉人无法提前出兵协助地方官府守城,只能坐等到海盗发起攻击之后才开始行动。
同时密探也在报告中指出,琼州岛北部几个州城的官府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仍然以为这只是小规模的海盗袭扰,这样的态度恐怕将要在接下来的交战中吃大亏。根据海汉人的推测,海盗有九成的可能性会采用偷袭的方式夺城,而地方的官府和守军显然对此都缺乏相应的警惕性和准备,战事一起,恐怕北部的几座城池会很快就丢掉。
而这封坐实了“海盗即将攻打琼州岛”的密报,当然就是出自已经投靠海汉的锦衣卫探子李清扬之手。对大明官方而言,由他这个特殊渠道所传出去的消息,远比民间传闻更为可信。而且安全部为此已经前后筹划了好几个月,整个方案中已经几乎没有任何漏洞,密报中的措辞也是经过反复推敲,确保锦衣卫那边拿到之后就会百分百上钩。
广州的锦衣卫衙门在得到这封密报之后,果然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坐镇广州的千户一边派人八百里速报南京镇抚司,一边将相关的信息通知了总督府。直到这个时候,王尊德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判断可能有误,琼州岛的形势要远比自己预计的更为严重。然而总督府前两天刚作出不会派兵的表态,现在如果马上要改弦易辙,这毫无疑问就是抡起巴掌扇自己嘴巴了。
就在王大人还处于进退两难之际,海汉方面已经开始了第一步计划——攻占儋州。儋州是琼州岛的西北重镇,同时也是安南海岸前往琼州岛的最近航程,加之这里有天然的港湾可供大量船只进入停靠,可以为攻势发动时大批自海上而来的作战人员提供登陆点,因此军方当初在制定作战方案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将这里作为了第一攻击点。
穆夏柏和冯安楠所率领的先头部队,在十月一日就已经分批潜入儋州以西和以南地区。十月三日安南船队抵达儋州外海的同时,两人所率领的部队便同时动手,切断儋州往东、往西南两个方向的主要交通线。
十月三日上午十时左右,白马井附近的渔村居民们都聚集在海边,目瞪口呆地看着这支从未见过的庞大船队鱼贯驶入儋州湾。他们在前一晚已经被一群身份不明的武装人员软禁起来,不过与想像中的海盗有所不同的是,这些武装人员并没有对他们打打杀杀,也没有抢劫他们的财产和妻儿,只是要求他们在近期不得随意出入,擅离村庄者一律以奸细论处。
只要能够安安稳稳地活下去,并没有人会傻乎乎地跟这些配备了刀枪的武装人员硬扛,于是村民们都乖乖地待在村里,当起了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