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轰动

书雪追风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从1979开始做文艺最新章节!

    直到七月中旬,当代文学评论界的泰斗冯慕先生在《人民日报》上面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才为《高山下的花环》正名,从而开启了小说更加狂飙突进的影响力。

    冯慕先生也是一位军事文艺工作者,他从1938年开始,就在延桉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以善于发现写作新秀而著称于当代文坛。

    从四十年代开始,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冯慕以他敏锐的眼光和深厚的学养,发现并扶植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学潜质的年轻人,走上文学岗位,成为当代写作队伍的骨干力量。

    一手发掘了张伟这篇《花环》的编辑孙哲,就曾受过冯慕先生的指点。在看到了一些对于张伟这篇小说的负面评论之后,孙哲直接拿着文章找到了德高望重的冯慕老先生,希望他能客观的评论下这部小说。

    《当代》杂志虽然已经发行了一个多月,但是这样一本才刚刚创刊的杂志,冯慕也没太在意,最近事情比较多,杂志压在那里,还没来得及品读。

    冯慕对于孙哲还是挺看重的,孙作家虽然笔力不行,写出的文章不是很出彩,但是眼光不错,编辑能力比较强,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时协助作者编辑出版的几本文学书籍都很畅销。就有那么一些人,自己不擅长写作,但是能够发现别人作品中的瑕疵,孙哲就属于这种人中的一员。

    孙哲说明来意之后,冯慕没有多说,放下手头事务,直接拿起孙哲带来的小说手稿,坐在办公桌后读了起来,他想看看孙哲提到的这个文坛新人成色如何。

    没想到这一口气就从黄昏读到了深夜时分,连晚饭都忘记了吃。

    三天后,冯慕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最瑰丽的和最宝贵的读长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发表在了《人民日报》上面。

    冯慕在评论中说:“在一个星期六的黄昏,《当代》杂志社的孙哲编辑找到我,让我评点一下《花环》这部小说,起初我拿起厚厚的原稿,多少有些不经意地阅读起来。”

    “我最初的感觉是:这确实是出自一个青年作者的手笔,文字虽然流利通畅,却不时显露出粗糙的痕迹。然而,使我始料未及的是,读过几页,我就被作品中陆续出现的人物性格的真切生动所吸引……”

    “很快地,作品就以一种浓烈清新的魅力把我带进了一个熟稔而又新鲜的生活天地……这一切,都以一种质朴的力量感染着我、打动着我,使我不知不觉地沉浸在一种时而激动、时而沉思、时而感奋的情感之中。这种情感,竟然有着这样的力量,使我不得不一再地中断了阅读因为夺目而出的眼泪常常模糊了我的视线……”

    冯慕在文章中高度评价了《高山下的花环》,他认定这“确实是一部好作品,冲破了现有的军事题材的禁区,能够提高和净化人们的思想境界……”

    随着冯慕先生的一锤定音,再加上这一个月来小说在民众中影响力的持续发酵,《花环》真正迎来了井喷式的爆发,在华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的阅读高潮,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

    张伟作为一个穿越者,是很清楚这部小说的经典的,但是来自21世纪的他,还是完全低估了这个年代这样一部作品的杀伤力。

    首先是中央及各省市报纸发表了赞扬小说的评论,然后开始争相转载《高山下的花环》。《当代》杂志已经售罄,当时也没有加印一说,普通读者想要一窥小说的真容而不得,于是引得各地的报纸开始连载,事后统计,先后有七十四家报纸全文连载了这部小说。

    接着是此时受众最广的传播方式,广播开始进行连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将筹划已久的长篇小说《李自城》的广播推后一周,先播《花环》,并着手将小说改成广播剧,争取在一个月后播出。

    但是广播台的做法还是太保守了,在《花环》播过一轮之后,广播台的传达室被听众的来信给淹没了,纷纷要求重播。使得长篇小说《李自城》的广播不得不再推后一周。

    见此效果,各地方的广播台也纷纷跟进,把每天最受欢迎的评书时间段改为播放《高山下的花环》。

    人民文学杂志社也决定趁热打铁,推出小说的单行本,这也是出版社办杂志的目的之一,可以选出在杂志上面受欢迎的文章结集出版。

    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跟张伟谈好了发行事宜,然后火速印刷,出版社的发行人员这次比较大胆,给出了一百八十万册的首印数,这个印数是史无前例的,后世几十年都很少有作品超过甚至接近这个印数。

    但是,这个印数还是太保守,小说单行本发行仅仅一个月后就开始再版印刷,两年的时间内再版九次,累计印数达1100多万册。小说后来还陆续被译成英、法、俄、日、匈、捷、越等十多种文字。

    普通民众争相购买《花环》一书,都想先睹为快,一时间洛阳纸贵,甚至中央一号首长都自费购买了两千册小说,赠送给南疆前线的战士。

    有部队首长盛赞这部小说再塑了人民军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推进了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明显提高了军人,特别是战争烈士的待遇。

    正是以《花环》为先导,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旋律的华国军事文学,势如破竹,创造了军事文学在八十年代的灿烂辉煌。

    到此时,《高山下的花环》火热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

    接下来就是戏剧改编,全国先后有六十多家剧团把《花环》改编成了话剧、歌剧、舞剧、京剧、评剧、曲剧等不同的剧种。据说高峰时,全国一共有二十二个演出团体在同时排演这一出戏。甚至是多家电视台和电影厂都表达了想要将小说搬上荧幕的期望。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年底,春节前,人民军队总政治部号召全军学习《花环》中的英勇事迹,甚至教育部、团中央都发出联合通知,建议中学生在寒假期间阅读这部优秀作品。

    甚至在几年后的建国35周年大典上,以《高山下的花环》书籍为造型的彩车作为全国文艺界的形象,缓缓驶过天安门广场,受到参加国庆观礼人们的一致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