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疯流魏晋爆笑事最新章节!
舌尖上的两晋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宋代有一名地方官从京城买了一个小妾,小妾自称曾经是蔡京府上包子厨中的一名厨师。于是这名官员就要她做几个包子,小妾却说不会做。官员生气地说,既然你是蔡京府上包子厨的厨师,怎么连包子也不会做。这名小妾回答说:"我只是包子厨中专门负责缕葱丝的人。"厨房之中居然还有专门做包子的包子厨,包子厨中还有专门缕葱丝的人。由此足见蔡京饮食生活的奢靡以及厨房分工的细密。宋代的经济非常发达,官员们工资很高,饮食自然也很讲究。即便是吕蒙正这样清廉正派的宰相,生活也极度奢靡,吕蒙正喜欢吃鸡舌羹,几乎每天都吃。这种羹用鸡的舌头烹制而成,一顿往往要宰杀几十只鸡。有一天吕蒙正在自家的花园中散步,看到墙角多了一座假山,于是询问左右,园中何时建成了这座假山。仆人回答说,这不是什么假山,而是做鸡舌羹时拔下的鸡毛。吕蒙正大惊,从此再也不吃鸡舌羹了。
魏晋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历代王朝中算是比较落后的,和宋代更是没法比,但是两晋士族的生活水平却丝毫不减于宋代。这是因为宋代经济虽然发达,但财富比较均衡比较分散,从官员到百姓都比较富足,所谓贩夫走卒,皆蹑丝履。普通百姓都穿得起名牌。而魏晋则不同,虽然GDP总量很少,但财富都集中在少数士族手中。这些士族拥有庞大的庄园和众多的劳动力。如果说宋代的官员只是高级白领,晋代的士族则是超级土豪,在经济实力上,丝毫不逊色于宋代的士大夫,而在生活的排场奢靡上甚至远远超过宋代。
土豪石崇是西晋吃货的代表,《晋书》上说他"庖膳穷水陆之珍。"就是说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全进了他们家的厨房,可见食材之丰富。石崇还肯花心思研究烹饪的技巧,当时豆粥制作时间很慢,因为豆子很难煮熟,但是石崇家却可以随时喝到新鲜的豆粥,原来他预先把豆子磨成豆粉,客人来到时,随时可以煮出香喷喷的豆粥。那时候没有大棚技术,冬天很难吃到新鲜的韭菜。但石崇家却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青葱鲜嫩的韭菜羹,原来石崇先把陈年的韭菜根捣碎,再用冬麦苗加以搅拌。这样一道新鲜爽口的韭菜羹就新鲜出炉了。正是凭着这道反季节的美食让他在与王恺的斗富中常常胜出。
晋武帝的女婿王济生活也十分奢侈。有一次他宴请武帝,其中有烤乳猪这道菜,武帝尝过以后觉得味道异常鲜美,于是就问王济烹制的秘诀,原来这只小猪竟是用人奶喂养的。武帝显然被雷到了,没有吃完就匆匆离去。就这道菜而言绝对是好菜,人奶作为饲料,不含任何添加剂,绿色环保,全程有机可追溯。但在大部分人连饭都吃不饱的西晋时代,王济竟然用人奶来养猪,真是奢华到了脑残,怪不的武帝吃不下去,这份排场,连他老人家也消受不起。
司徒何曾的奢靡更在王济之上,《晋书·何曾传》中说他"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就是说他每天的伙食消费在一万钱以上,却仍然抱怨菜不好,根本没法下筷子,可见何曾不仅生活奢侈,对饮食的要求也很高。他吃蒸饼,要求蒸饼必须开裂成标准的十字纹,否则就弃而不食,因为具有这样的十字纹说明蒸饼的发酵恰到好处,口感才最佳。何曾到皇宫上朝议事,从来不吃皇宫中的饭菜,而是自带饭菜。因为他嫌宫中的饭菜太难吃,要知道这可是皇宫御厨烹制的饭菜啊。《晋书》上说何曾家的"厨膳滋味,过于王者"看来何曾家的饭菜确实比皇宫里的好吃,所以晋武帝也只好允许他自带盒饭。没办法,谁让自家的厨子技不如人呢。看来西晋的皇宫,压力最大的工作是做厨子。何曾之子何邵在饮食排场方面大有乃父之风,他一天的伙食标准在两万钱以上,是何曾的两倍。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对父子吃货。
晋武帝执政期间,西晋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司马炎对士族们的奢靡生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才有了这些贵族们的排场。傻瓜惠帝上台,天下大乱,瘟疫横行,饥荒遍野。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连皇帝都常常挨饿。八王之乱中惠帝四处逃亡。有一次饿的实在不行了,将军石超给他弄来一碗凉水和几个野桃子,凑合了一顿。还有一次在逃亡洛阳的途中,队伍被冲散,随从都没钱,一个比一个穷,只有侍中黄门还剩下藏在行李中的三千私房钱。这可是救命钱,惠帝立马下诏,借钱。区区三千钱,居然弄到要下一道诏书这么隆重,皇帝就是皇帝,借钱都这么摆谱。不知道这诏书怎么写的,我看基本上也就相当于一张欠条。拿着借来的这点钱,惠帝一路上靠买吃为生,而左右随从只好到百姓家蹭饭吃。这哪儿还像一支皇家的队伍,看起来更像丐帮。不久,这点钱也用完了,眼看着又要挨饿,于是派人四处找吃的,最后有个随从弄来一碗糙米饭,就着大蒜,再放点盐和霉豆粉实在是一顿难得的美味,惠帝吃得满口生香,津津有味。第二天,伙食有所改善,一位老人送来一只鸡,随从弄来一些粗米饭,盛在瓦罐里,惠帝狼吞虎咽连续吃了两盆,把鸡也吃个干净,这是惠帝逃亡以来吃过的最好的一顿饭菜了。
这位傻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百姓闹饥荒,没饭吃,他却说,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这一神语录一举让他登上史上最傻皇帝的宝座,现在他终于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喝得起肉粥的。
晋愍帝也很惨,长安城被刘曜包围,粮食断绝。皇宫里也揭不开锅了,只好把十张酿酒用的曲饼拿来充饥,所谓曲饼,就是酿酒用的粗粮渣子,压成饼的形状。这玩意可不是什么好吃的,不过现在对于晋愍帝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不亚于御膳房中任何一道佳肴。
皇帝尚且如此,百姓就更不用说了,晋惠帝元康七年,发生了一次全国性的饥荒,一斛米涨到一万钱。惠帝下令,可以买卖儿女,你看,连卖儿卖女都能合法化,可见老百姓饿到什么地步。晋愍帝建兴四年,长安被围,城中无粮,一斗米涨到二两黄金,那时候一两相当于现在的5克,二两就是50克,按照现在黄金的市场价一克50元计算,二两黄金就是17500人民币。一斗米要一万多块,老百姓哪能吃得起。只好人吃人。
你看西晋饮食状况就是这样两个极端,要么极端奢靡,任何珍馐佳肴都不足以刺激味蕾;要么极端匮乏,人肉也能成为舌尖上的美味,有点虐心。
下面说点轻松的吧。苏轼写过一首诗《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有好事者将这首诗改成了一首打油诗: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肉,有竹又有肉,竹笋炖猪肉。这改诗的人肯定是个吃货。不过苏东坡本人确实喜欢吃猪肉,他凭着一道"东坡肉"跻身著名吃货的行列。"东坡肉"也因为苏东坡成为一道名菜。西晋也有这样的故事,苏州人张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意,何羁宦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为了两道菜就放弃公职,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张季鹰算得上是一位超级吃货。尽管有人认为他此举有避祸归隐之嫌,但那一份拳拳思乡之情倒也实在。莼菜就是茭白,鲈鱼脍则是用切细的鲈鱼片做成的炖菜,是江浙一带的地方特色菜。兰陵烟雨久居浙江,鲈鱼、茭白常吃。但浙江民间吃鲈鱼常常是一种叫"葱油鲈鱼"的菜,即把鲈鱼清蒸之后,洒上酱油、蒜苗即可食用,鲈鱼肉绵软无骨,柔香嫩滑,入口酥软,非常好吃。但张季鹰笔下苏州的鲈鱼脍我还没吃过。如果到苏州去,一定要细细品尝。琅琊王氏王祥的继母朱氏胃口也奇好,大冬天的,一会要吃鲜鱼汤,一会要吃烤黄雀,王祥为此没少忙活。与这位朱老太相比,陈遗的母亲口味就清淡多了,她喜欢吃锅底的焦饭,俗名锅巴。陈遗是个孝顺孩子,他在上班时,身上常年带着一个袋子,每次吃完饭就把锅巴收集起来,回家送给母亲吃。后来孙恩之乱爆发,他所在的州郡出兵征讨,陈遗此时已经收集了好几斗的锅巴,来不起回家,就带着这些锅巴随军出征。后来官兵大败,部队被冲散,溃逃到山林水泽之中,由于没有粮食,大部分人都饥饿而死,只有陈遗靠着所带的锅巴活了下来。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他的孝心获得的回报。
再来看看潘岳的食谱,潘岳一生算不上富有,和好友石崇没法比,都快五十了还亲自种菜耕田,放羊挤奶,他在《闲居赋》中列出了自己日常所食,"菜则葱韭蒜芋,青笋紫姜,堇荠甘旨,蓼荾芬芳,蘘荷依阴,时藿向阳,绿葵含露,白薤负霜。"这份菜单没有大鱼大肉,但日常调料搭配鲜嫩时蔬,食材普通,色彩宜人,清新爽口。不要小看这份菜单,这可是第一美男的日常饮食哦,说不定有滋容养颜的功效,值得推荐。
殷仲堪的饮食就更简单,他在荆州做官时,赶上年成不好,就是最普通的一日三餐,并没有别的菜肴,在官员普遍奢侈的两晋时代,殷仲堪可以算是帝国最节俭的公务员。
啰啰嗦嗦讲了些故事,现在来盘点一下魏晋的日常饮食中的一些常见食材。
肉类:小猪,这在魏晋是最常见的一种肉类食材,比如阮籍在母亲的葬礼上就吃掉蒸猪一只,饮酒二斗。刘宝未发迹时,常常在荒野钓鱼,一个不相识的老太太看他非同常人,于是就烤小猪给他吃,一只没吃饱,于是老太太又给他烤了一只,后来刘宝果然做了大官。这老太太不简单,有慧眼识才的本事,可以说是晋代的漂母。
牛心,牛心也是魏晋比较受欢迎的肉类食品,王羲之少年时曾到周顗家做客,因为资历浅,所以坐在宴席的最后一位,这时周顗把一块牛心割下来给王羲之,于是别人立马对王羲之刮目相看。可见牛心算是比较贵重的食品。王济和王恺打赌,并以王恺的一头日行八百里的牛作为赌注,王济胜出,马上叫人烹杀了此牛,王济只吃了一块牛心就走了。可见牛心远比牛肉更受欢迎。
水果:水果中最受欢迎的是李子,《世说新语》中有多处关于李子的记载。和峤家里有一棵很好的李子树,但和峤很吝啬,客人来他们家吃李子,和峤只那几颗给他们吃,还要通过李子核来计算客人吃了多少,然后向他们收钱。这事被和峤的小舅子王济知道了,趁和峤不在,带领一大帮小伙伴去姐夫家吃李子,吃完李子不算还把李子树连根拔起。王济这熊孩子,你这么调皮你姐知道吗?王戎更扣,连李子核都舍不得给别人,于是在把李子卖掉之前总是把李子核钻个洞,实在是中国的王也妮葛朗台。不过想要把李子核钻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笔者亲自试验过,用针或者锥子很难把核钻破,即使钻破了,李子肉也被钻烂了,这样的李子还能卖吗?不知道王戎是怎么把李子钻破的。甘蔗:甘蔗在北方没有市场,在南方却很受欢迎,吃甘蔗有讲究,要竖着吃不能横着吃,就是要像吹箫那样吃而不能像吹笛子那样吃,否则咬不断。还要从把两头削去。但是顾长康吃甘蔗却是从尾部吃起,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渐入佳境。你看,连吃水果都能吃出一个成语来。大枣:《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即曹丕枣杀曹彰。曹丕把**放在枣蒂中,并把毒枣混杂在一堆枣子中,然后请曹彰一起来吃枣,曹丕专挑选没毒的枣子来吃。曹彰不知道,杂食,于是中毒。卞太后赤着脚找水来救曹彰,但曹丕命人把瓶瓶罐罐全部打碎了,太后找不到汲水的工具。曹彰中毒而亡。曹丕又想害死曹植,卞太后大哭,你已经害死我的任城,请不要再害我的东阿,任城是曹彰,东阿指曹植。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强调曹丕的狠毒,但我对此很有怀疑。在枣中投毒比在酒水中投毒难度大很多。那时候没注射器之类的东西,曹丕是怎么把**放在枣中的,而且在吃枣的时候还要专挑没毒的吃,这个危险系数很高啊,弄不好就是自杀啊。不过曹丕既然用枣来投毒,说明枣在当时是极为常见的水果,因此才不易被怀疑。
每朝每代都离不开酒,魏晋也不例外,而且更受欢迎。阮籍听说步兵营的厨房里有几百斛好酒,立刻申请去做步兵校尉,士大夫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王忱:"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刘伶:"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你看,这些台词多像广告词,放到现在人人都可以做品牌酒的形象代言。大家喝酒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酒量却有高有低,三月三上巳节,桓温请大家饮酒作诗,不能作诗者罚酒三升,古代一升只有00毫升,度数也不高,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啤酒。现在的一瓶啤酒是600毫升。照此算来,三升酒也就是一瓶啤酒的量,看来桓温这群朋友酒量一般。石崇的朋友们,酒量就厉害了,金谷集会上,不能作诗者罚酒三斗,相当于10瓶啤酒,酒量直接飙升了10倍。阮籍酒量也不错,一次喝二斗轻轻松松。刘伶酒量最好,一次喝十斗,相当于0多瓶啤酒,确实能喝。放在现在也是海量。
此外还有汤饼、鸡蛋、粽子、奶酪等点心,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以上就是魏晋时代大致的饮食状况,虽然不如宋代那样品种齐全,花样繁多,但也自有一段舌尖上的历史。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回到开头那个故事上,蔡京的一生奢靡到了极致,但他的死法却也奇葩到了极点,也许他自己都没想到,他居然是被饿死的。蔡京被问罪后,在押解的途中没有一个人送上一粥一饭,甚至连一杯水没人给他。这个曾经享尽人间美食的大奸臣,竟然被活活饿死。这也许是给我们最好的警示。还是那句老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个人都有权享受舌尖上的快乐,但不要在舌尖上迷失了自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