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说说东晋两位最牛叉的宰相

兰陵烟雨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疯流魏晋爆笑事最新章节!

    王导篇

    东晋从立国到亡国主要经历了五大世族,按照时间的顺序分别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其中又以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为代表。王导从衣冠南渡开始,到稳定江南士族草创帝国,始终不离司马睿左右,可谓开国之巨勋。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统筹全局,救帝国于危难,有匡扶社稷之功,可谓中兴之名臣。

    同时作为东晋士族的翘楚,王谢已成为中国古代贵族的一个典范,换言之,如果想给贵族下一个定义,或者想了解贵族的样貌和生活,可以以王谢作为参考。

    琅琊王氏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汉末以后的家族崛起则从王祥王览兄弟开始。这哥俩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一个入选《二十四孝》一个入选《二十四悌》,这就像登上福布斯杂志的封面一样,荣耀无限这还要从一个特别的女人朱氏说起。朱氏是王览的生母,王祥的继母。仿佛故意想解释一下亲娘和后妈这两个词的区别,朱老太对哥俩的态度完全不同,对王览那就是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对王祥则是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恨不得把他斩草除根。拳打脚踢是常事,又让他扫牛粪,还常常提出一些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基本上把王祥当超人使。比如有一次大冬天的,老太太忽然想吃鲜鱼汤,王祥只好在冰面上解开衣服用体温暖出一个洞来抓鱼,老太太又想吃烤黄雀,要王祥去抓黄雀,你看这要求,比五百强招聘经理还高。还好王祥有个好弟弟王览,虽然不是一个妈生的,但他经常罩着哥哥,王览的妻子也加入反抗的队伍,大家组团对付老太太,这才涉险过关。要不然王祥都死好几回了。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王祥练就了非凡的忍耐力,愈发孝顺和恭谦,父母身体不好,王祥就彻夜陪伴,睡觉都不脱衣服。汤做好之后,必先尝尝冷热咸淡。就这样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曹魏代汉,徐州刺史吕虔听说王祥的贤明,请他出山,当时王祥已经年近六十,推辞不就,弟弟王览亲自劝说,并给他准备了专车——一辆牛车,就这样王祥走牛上任。上任后,王祥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无论剿灭土匪还是处理政务都有两把刷子,就这样他踏入仕途,一步步进入曹魏政权的中枢。进入晋朝以后,王祥官至太保,封雎陵公,至此琅琊王氏已经成为西晋有名望的大族。

    说起来还要感谢王祥的继母,当初要不是她对王祥那么狠,王祥也不会成为有名的孝子,王祥成不了有名的孝子,吕虔就不会请他出山,吕虔不请他出山,他就不会成为大官,他成不了大官,琅琊王氏就不会成为名门望族,琅琊王氏成不了名门望族,就没有后面的王与马共天下。所以后妈还是狠点好。

    王祥虽然历经三朝,但并不能说他没有气节。高贵乡公曹髦被杀。朝廷之上,由于害怕司马氏的权威,曹魏大臣都不敢声张,只有王祥哭道:"老臣无状"说完涕泪交流,伏倒在地。状=品德+能力,老臣无状=老臣无能+老臣无德。一句老臣无状,足以让史家动容。

    司马炎加封为晋王,荀顗、何曾等大臣为了巴结讨好,见到司马炎时行"拜"礼,只有王祥只拱手一揖而已。

    也许是人人都爱忠臣,王祥的这些举动非但没有惹怒司马氏,反倒增加了他的威望,官也越做越大。

    琅琊王氏中王导那一支并非出于王祥,而是王览之后。据说这与一把神器的配刀有关,有能力的人拥有这把刀,后人将会兴旺发达,位列三公,但是如果能力不足的人,佩戴此刀,反会被其所害。吕虔自认为能力不如王祥,于是把刺刀赠给王祥,王祥临终前又把此刀赠送给弟弟王览。后来,王览的后人果然人才辈出,王导就是其中的代表。

    西晋末的衣冠南渡中,王室之中共有五人渡江分别是琅琊王司马睿、弋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史称五马渡江,其中只有琅琊王司马睿最后承继大统。而这又与王氏兄弟分不开。当时司马睿只是西晋王室的偏支,并没有什么威望,渡江已经一个多月了,江南士族跟本没人搭理他。当时王氏兄弟尤其是王敦已经小有名气,经王导策划,在三月三上巳节,为司马睿量身打造了一次盛大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规格和级别都达到了皇上出行的标准配置。王氏兄弟则骑着高头大马为司马睿保驾护航。王导导演的这出戏非常成功,简直造成了轰动效应。顾荣等江南士族首领

    当即表示愿意拥护司马睿并服从领导。搞定了江南士族,王导又从北方士族中挑选了一百零六人出任官职,史称百六掾,这样帝国拥有了第一批高级公务员,干部队伍初具规模。

    万事具备,公元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穿上了皇帝的新装。新王朝具有明显的混搭风格,南北士族语言不通,大家说话谁也听不懂,那时候又没有什么翻译,沟通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加上南北方饮食起居,生活习俗本就不同,自然互相看不对眼,经常出现矛盾。此时,王导显示了其非凡的治国才略。为了更好的和南方士族交流,他率先学习南方话,并很快就熟练掌握,在很多史料中都记载了王导用吴语和南方士族聊天的情况,而一旦与北方士族对话,则又恢复了他的山东口音。王导还积极鼓励南北通婚,建立血缘纽带,此外王导还常常举行一些宴会,召集南北士族进行互动,增进友谊。在王导的治理下,东晋政权逐渐趋于稳定,其时,王导辅政于内,王敦领兵于外,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共掌帝国大局。可见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并不是一句客套,乃是实话实说而已,在此之后,琅琊王氏的其他成员也开始逐渐登上政治舞台。

    世间已无王与谢

    谢安篇

    在琅琊王氏逐渐达到巅峰之时,他们在南京乌衣巷的邻居陈郡谢氏还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普通士族。其时,离淝水之战的爆发还有好多年,谢安还在隐居,他还没有玩够。但虽说是隐居,并不是宅男,一帮名士陪他喝酒聊天,美女也常常不离左右,"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生活相当滋润。但也不是没有烦恼,比如逃避朝廷的征召,虽然他已经成功地拒绝了几次任命,但他越是推辞,朝廷对他的期望就越高,征召的命令接连不断,甚至有消息传来,他如果再不应诏就将被终身监禁。这种情形有点像现在电子产品的饥饿营销,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但产品却迟迟不上市,人们越是买不到,越是想买,简直要到千呼万唤的地步了。当时流传这么一句话:"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这样的谈论俨然是一副关于救世主的口吻。

    从曹魏时期开始算起,谢安这一代是陈郡谢氏的第四代,同时也是黄金一代。谢尚、谢奕、谢万都先后为官,而谢安还是一介布衣,这情况连老婆也不免为他担心,但谢安却并不着急,仍然一如既往地和朝廷玩着躲猫猫,一直到谢万北伐失败。

    谢万才华出众,气质非凡,是名士圈中的大牌,但他和殷浩一样,是清谈界的高手,军事界的菜鸟,打仗一窍不通,甚至在兵败逃跑时还忙着找自己的白玉马鞍,就像火灾中还忙着找手机,实在是奇葩。他被废为庶人后,为家族计,谢安才有了做官的心思。

    谢安最初在桓温手下任职,后又换过一些官职,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声誉。但是在这期间他完成了一件足以影响帝国命运的重要事情,就是派谢玄组建北府兵。

    北府,古之京口,即今天的扬州镇江一代,东晋时京口称为北府,孝武帝开元二年,谢玄受命在此组建新军,名为"北府兵"。当时在京口一代从北方而来的难民很多,谢玄到任后挑选其中骁勇善战者组成军队并加以训练,经过几年的经营,逐渐成为一支精锐之师,其中不乏像刘牢之等悍将。在淝水之战以前,北府兵已经与前秦有过多次交手,经过了实战的锤炼,成为当时帝国最有战斗力的一支军队。

    公元8年,苻坚大举南侵,先头部队攻克重镇襄阳。东晋朝野震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谢安的一再坚持下,孝武帝决定一战,谢石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负责前敌总指挥,谢玄任前锋,率北府兵八万开赴前线。另派大将桓冲,驻军长江中游,阻止前秦水军顺流而下。胡彬则率领水师,增援寿阳。

    当时,前秦的步骑兵总兵力达到80万以上,但实际抵达前线参加淝水决战的人数约0余万,其余大部及辎重部队则集结于项县一带尚在行军途中。而东晋在正面战场上除了8万北府兵,并无其它部队,八月,双方沿淝水列阵,大战一触即发。

    当时双方都寻求决战,谢玄首先向苻坚派出使者,说现在大家隔着淝水无法决战,不如你方军队稍稍后退,让我方渡过淝水,以便决战。当时前秦诸将都大部分表示反对,苻坚却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秦军可以假装后退,诱使晋兵渡河,当晋兵渡到一半时,秦军忽然以骑兵冲杀定能大胜,前敌总指挥苻融表示同意。

    应该说,苻坚的这一决策其实并没有错,甚至从理论上说还是一条不错的计谋。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撤退的命令一下达,军队就忽然失去控制。当时秦军人数众多,首尾不能相顾,后方士兵看到前方的部队向后移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此时东晋诈降的将领朱序,乘机大喊,"秦军败矣",秦军顿时一片慌乱,士兵如潮水般后退,至此淝水之战已经演变成一场大规模的踩踏事件。苻融在马上大呼,想要阻止后退的军队,但根本没人搭理他。乱军之中,苻融自己也从马上跌落,被赶上来的东晋士兵乱刀砍死。晋兵乘机追杀,秦军大败。

    ...

    首先为前秦阵亡士兵默哀一分钟吧,怎么说呢,他们输掉了一场本不该输的战争。但是也应该承认,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

    一、信任朱序,前秦攻打襄阳,朱序死守了一年,这样的将领怎么可能轻易投降。前秦却轻易相信了他,他们收留朱序就等于收留了敌人的一名智勇双全的高级间谍。而当前秦派这名间谍去劝降时,间谍却向东晋提供了从前秦收集的情报。这一情报泄露了前秦的兵力部署情况,并促使东晋指挥官谢石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而当朱序完成所谓的劝降再次回到前秦阵中时,又相当于东晋在前秦军中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当苻坚发出撤退的命令时,这颗炸弹在最恰当的时刻引爆了。种种迹象表明,谢玄建议苻坚暂时后撤并非偶然,而是事先谋划,而朱序极有可能参与了这次谋划,并按照计划成功实施,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朱序大可以留在晋军之中,而没有必要再次返回敌营。

    二、撤退的命令下达得过于匆忙,命令没有完全下达到位,士兵们也来不及知晓这一命令的意图和真假,因此也无法组织有序的撤退,更不要说伺机反击。大兵团作战,必须保证信息的畅通和命令的明白无误,指挥官与士兵应该协同一致,各部队之间也应该彼此呼应,动作协调,否则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是灭顶之灾。而前秦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三、主帅临阵胆怯,犯了兵家大忌。从历史上来看,苻坚不失为一位杰出的君主,但在淝水之中,他却犯了一些明显的错误,战争之前,过于轻敌自诩,过分低估了对方的实力,准备不足。而兵临前线,大战在即时却心生胆怯。抵达前线之前,苻坚已经获得情报,情报声称对方军队不多,只是一支弱旅。而当苻坚在淝水岸边登高远望时,发现晋军军容整肃,士气轩昂,八公山上草木葱郁,影影绰绰像是大批的伏兵。于是大惊曰:此也劲敌也。这一份胆怯让他在决策时过于仓促,失败后又率先逃跑。这是本次战役的一大败笔。

    反观东晋则有如下优势。一、北府兵,这支帝国的王牌军队本就是一支精锐之师,又是谢玄一手组建,指挥起来得心应手,战斗力不言而喻。这一点在淝水之战前夕的洛涧大捷中已经得到证明。当时谢玄派大将刘牢之率领5000北府兵闪击洛涧竟然击败了梁成的五万秦军,此战也显示了北府兵的特点,灵活机动,速战速决。若是双方摆开阵势,你来我往。结果很难说,即使北府兵个个以一当十,也不过打个平手。二、指挥系统,东晋的前线指挥主要由谢石、谢玄、谢琰担任。这三人同为谢家子弟,沟通良好,配合默契,再加上谢安在统筹全局,坐镇后方。这一强有力的指挥系统让晋军在战役中稳操胜券。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并没有直接参与具体的军事指挥,只是在部队开拔的前夜召集指挥官们"指授将帅,各当其任",这仅仅可以理解为一次简单的战前动员而绝非像诸葛亮那样的锦囊妙计。但是他却表现出了一种无人能及的高居庙堂之上的非凡气度。就在部队出发的前一天,作为前线指挥官的谢玄感觉压力山大,于是找到谢安想听听他的意见,但谢安却提出要和他下棋,并提出以一栋别墅作为赌注。谢玄棋艺在谢安之上,但此时却心烦意乱,谢安轻易取胜并随手把赢了别墅赠送他人,然后就带领大家外出游玩去了,留下一头雾水的谢玄待在原地,心想,这尼玛什么情况,这是急死人的节奏啊。还有一次,驻守荆州的大将桓冲听说京城兵少,专门调拨三千精兵以保卫京市,却被谢安拒绝。谢安认为,如果前线失败,京城兵马再多也无用,况且忽然增兵守卫,必然增加朝廷上下的惶恐,不利于战局。

    这样的卓越气度贯穿于他的一生之中,还是在东山隐居的时候,有一次,谢安与刘琰等名士出海游玩,忽然狂风袭来,船上下颠簸,几乎沉没,其他人惊呼不止,只有谢安气定神闲。还有一次,他和王坦之一起去新亭见桓温,桓温此时已有不臣之心,暗中在周围埋伏了刀斧手,准备除掉王谢二人,觉察到危险以后,王坦之吓得只打哆嗦,谢安却镇定自若。

    现在,谢安正优雅地坐在棋局前,前方战事未卜,但他仍从容淡定,安之如素。下棋似乎已经成为他惯用的舒缓压力的心理游戏,但是对于坐在棋局对面的那位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忽然有战报送达,正是谢玄的书信。谢安只粗略地看了一下,又继续下棋,但对面的老兄实在坐不住了,谢安这才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儿郎们已经克敌了。"

    这就是谢安的庙堂之量,这一点甚至在王导之上。谢安的另一个过人之处在于他灵活的处事风格。这也让他在士族林立的东晋官场游刃有余,比如,桓温病重时加快了篡位的节奏,其中一个标志是向简文帝索要九赐,所谓九赐就是皇帝钦赐的九样东西,九赐常常被认为是篡位的前兆。桓温索要九赐并让袁宏起草赐文。此时同为宰辅,谢安和王坦之对于此事的做法体现出明显的不同,王坦之大骂袁宏并试图撕毁赐文,而谢安则以赐文写得不好为由,让袁宏不停地修改,一直改到桓温去世,这就是谢安的智慧。

    淝水之战之前,陈郡谢氏的地位一般,谢氏被诸葛恢拒婚就是很好的说明,但在淝水之战之后,谢氏地位空前提高,完成了华丽的升级,就像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忽然获得一大笔风险投资并火速上市。此后谢氏中入仕做官的人数显著增加,谢安,谢玄、谢石更是在同一天封公,陈郡谢氏在此时达到巅峰,一个比肩于琅琊王氏的超级贵族正式形成。

    时间来到公元401年,这一年距离淝水之战已经过去了18年的时间,而离帝国的灭亡还有19年,谢氏家族因为淝水之战的荣耀而罩在头上的光环尚未完全退去,但东晋王朝却再一次陷入汲汲可危之中。孙恩和他的海盗们从浙江浃口登陆,与官兵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这个被称为中国海盗鼻祖的家伙,绝对称得上是中国的加勒比海盗。而这已经是他第三次登陆了,每次登陆就像一场裹挟着暴雨和巨大破坏力的台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孙恩是五斗米教的教主,中国的农民具有跟随教会闹革命的习惯,像元末的明教、明末清初的白莲宗教,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等等,但是在这所有的教会之中,孙恩的五斗米教名字最好听,老百姓嘛,不就是因为没饭吃才会造反的吗?什么白莲不白莲,上帝不上帝的,五斗米听着最实惠。所以孙恩的势力发展很快。短短几年的时间就重创帝国,更为可怕的是这场战争引发了连锁反应,孙恩最后被刘牢之击败,刘牢之又被桓玄所杀,桓玄又被刘裕干掉了。这期间再加上王恭,殷仲堪、司马道子添堵添乱,卢循也乘机造反。帝国的最后十几年中战乱纷纷。

    这期间,东晋各大士族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仅在两年的时间内,陈郡谢氏有六人被杀,会稽内史王凝之及其四儿一女皆被杀,其他士族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士族逐渐走下权利的金字塔的顶端,而中下层地主的代表人物刘裕登上历史舞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刘宋以后,陈郡谢氏的角色中心开始由政治、军事转向文学艺术,家族中无人带兵转而开始盛产谢灵运,谢眺等文学家和诗人。族人仍在朝中担任高管显职,但并无实际的权力,陈郡谢氏退出权力中枢转为荣誉贵族,就像从帝国的权杖变为王冠上的宝石,仍然高贵华丽,夺人眼球,但失去了力量而仅供人瞻仰。

    王谢已然衰落,但以王谢为代表的东晋士族群所形成的流风遗韵却仍然在时间的血液里流淌,穿过南朝的濛濛烟雨,滴落在长安城的唐代天空下。此时仍然生活着一群叫贵族的人,尽管科举制度已创立多年,但也只是一种时髦。唐代中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数还不足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这一状况直到宋代才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宋代官员中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者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魏晋的名士**已然作古,儒士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清明上河图》中所展示的盛世繁华与贵族无关,而是属于一群叫做开封市民的芸芸众生,这是一个平民的时代,一个平铺的社会,正如这幅画本身,只有平铺开来而不是束之高阁才能显出它的美丽。

    <ahref=http://.qidian.>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