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河间郡舍粥

左岸偏右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归汉最新章节!

    陈牧在河间府城门外,命人搭建了一长溜的粥棚。

    让簿曹掾史送来谷米,让陈九他们送来酒糟,将其二比一参杂在一起,炖成入口即化的米粥。要求米粥插筷不倒,如果哪一锅低于这个标准,当场重责二十大板,绝不轻饶。

    另命人造若干小灶,用上好的黍米煮粥,标准和之前一样。

    由于是寒冬腊月,河间郡的人们基本都已进入猫冬阶段。然而最近陈九酿酒作坊生意极其火爆,雇佣了很多的民夫来搬运粮食、烧制陶器,整个河间郡一时竟是人声鼎沸、繁忙一片。

    待到粥棚开设的时候,竟一时无青壮劳力可用。

    由于仅是干些煮粥的厨事,簿曹掾史在陈牧的授意下,招募了好些女工,酬劳为成年男子的一半。

    陈牧原本想来个同工同酬,结果平素从命如山的掾史拧着脖子死也不同意。陈牧联想到这是公元一世纪,尚不知女权为何物的时代,也只好无奈的取了个折中的办法,以男子一半酬劳计薪。

    依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当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时候,剥削就产生了。当这些女工发现自己也可以像成年男子一样整袋整袋的往家抗回口粮的时候,公婆看她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她们根本不用催促,细致入微的照顾着那些在锅里沸腾的粥饭。别说筷子能插住,小孩子都能托住。这就不是粥了,而叫米饭。

    无奈,陈牧又下了道命令,煮出来的粥必须可以吸食。

    陈牧知道,河间郡治下郡民衣食供应并无大碍,能前来这里就食的必定是临近郡县的灾民。对于这些赤贫者来说,家财无过于手里的破碗而已。

    粥食如果过稀,则吃不饱;如果过稠,久不食黍的肠胃会接受不了。所以,半干半湿最好不过。

    由于这些粥食里参杂了酒糟,不免会有酒精残留。所以这些粥食只提供给成人。

    对于幼儿和哺乳的妇人,则只允许使用那些小灶熬出来的黍米。

    见别驾大人细心如此,一干人众都惊诧不已。

    不日,便有灾民不断来到河间城下。

    陈牧提前让人在路口搭建了几顶硕大的帐篷,帐篷里放置了为数不少的棉麻衣物。帐篷前备了几十口煮满沸水的铁锅,铁锅前方立着百十来个手持大剪刀的工匠。

    又找了个声音洪亮的小吏,手持一个一头小一头大的简易扩音器。一遍一遍的宣读仪轨。

    大意就是前三天饭食都是免费的,但不分男女老幼须剃去头发,并将自身所穿所带衣物丢进大锅里煮上半刻时间(注:汉代将一天分为120刻,故一刻为现在的12分钟),分男女进入帐篷换上“太子”为他们准备的干净衣物,方可进食。

    看着散发着米香的饭食就在眼前,男子毫不犹豫的按照既定仪轨完成了整套流程,顺利的吃到了喷香的饭食,穿上了洁净的衣物。就是大冬天的光着脑袋有些冷,这也无妨,扯块破布包起来就好了。

    女眷们犹豫了一阵,实在抵挡不了饭食的诱惑,三三两两的开始按照仪轨进行剪发、换衣、煮衣,很快也吃到了煮的糜烂的餐食。

    有了带头的,女眷这边行动也快了起来。

    一时间,“出溜、出溜”吸食粥饭的声音满布四周。

    今天来的人不算多,约莫五百人左右,基本顺利的完成了赈济。就是看着满场缠着各色破布的灾民,陈牧恍然到了阿拉伯国家的错觉。

    作为一个后世人,陈牧深知公益行为的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如果对受助人的独立性没有帮助,那它就是有害的。这在后世基本是个普遍知晓的常识,但在公元一世纪,它应该也是成立的。

    所以,陈牧命人将具有劳动能力的一部分青壮年挑选出来,添加进了现场赈灾的队伍,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人潮。将老弱单独安置,以便医工可以及时救治。

    很明显,之前准备的地窝是不够应对可能到来的灾民的,所以,另一部分青壮便被带去开挖和搭建住人地地窝。

    陈牧读硕士的时候,曾随导师去过西北边陲一个叫“地窝铺”的小地方进行野外考察。

    那地窝铺果然地如其名,漫山遍野都是地窝子,那是建国初期一代先辈艰苦卓绝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奋战的写实。

    陈牧根据记忆里的场景,在距城墙不远的一个坡地上,组织众人开挖地窝子。

    天寒地冻,地表四尺(汉代1尺约为现在的23.1米)以上都是冻土层。斧劈下去,基本就是一个白印。

    这难不住大家伙儿,拿开水一浇,就容易很多。

    凿开一个宽约两丈的凹槽,在顶上架上木椽,椽上在铺上劈柴或者荆棘,荆棘之上再铺一层麦草,麦草之上糊上泥巴。做完这些顶部基本就可以完工了。

    在出口的两侧用土块泥瓦砌到顶部,留可以容纳人可以通过的通道,这边是简易的门。

    简单的拿木棒做个门框,方便将破被窝或者草扎的篱笆等固定在上面就算是门已完成。

    在地上铺上干草,草上铺上被褥卷,基本算是大功告成。

    这几道工序下来,一个可供四五个人御寒居住的简陋地窝子就算建成了。条件当然是简陋了点,但好处是不会再直面凌冽的寒风。

    陈牧大概目测了一下,做这么一个地窝子,五个壮年劳力一天基本就可以完工。

    于是,他将具有劳动能力的男性灾民分成了五人一组,对于一天就可以完成一个地窝子筑造的组别,每人奖励一斤上好的种子。

    灾年什么最重要,那自然是可以救命的粮食。但粮食这个东西吃完了就没了,再要想吃就要自己种。

    可是在八月的洪灾中,田地都没洪水淹没了,地里的庄家颗粒无收,没有种子拿什么种地呢!

    老天爷爷吆,圣明的陛下派来了太子,一个肯为百姓遭受的苦难掉眼泪的太子。

    太子开了粥棚,让百姓吃着稠稠的粥,不再饿肚子;那么稠粥,这辈子都没有吃过。

    太子给大家饭吃,还给咱们这些苦哈哈给种子。黍啊、粟啊、麦啊、豆啊,想要什么都行。

    太子给咱们饭吃,让咱们干活不是天理吗!咋还给咱们种子呢。太子爷吆老汉我给你立生牌、天天烧香!

    看着灾民犹如打了鸡血的干劲,听着灾民们嘀嘀咕咕的感激,陈牧心里百感交集。善良、感恩、勤劳,这些华夏农人身上的品质代代相传,从未磨灭。

    陈牧知道,要想创造奇迹,那就要给人以希望。

    本就不富裕的佃农、自耕农们,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彻底变得赤贫。没了家园、没了土地,什么都没了,包括希望。

    现在有了暂居之地,有了热饭,居然还拥有了种子。等河水褪去了,那河边的滩涂,撒上这些种子,妻儿老小明年就饿不死啦!

    希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东西,是支撑着人类不断向前的动力。

    希望不灭,奋斗不止!

    太子爷在河间施粥赈灾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迅速传遍了整个黄泛区。

    一时间,无依无靠的灾民四面八方涌来河间。

    俗语云:人过一万,无边无沿。这岂止一万,二十万都不止啊。

    看着黑压压的人群,一些掾史功曹新生了惧意。他们纷纷前来给陈牧建言,应迅速撤了粥棚,驱赶这些灾民离开河间,否则酿成叛乱之祸恐累及全郡。

    陈牧听后,勃然大怒,将嚷嚷的最凶的那个治中主簿狠狠的抽了二十个板子。

    治中主簿倒是有点骨气,虽然挨了打,但犹自不服,继续跟陈牧争辩道,“别驾大人,粮仓以眼睛可见的速度下降,一旦无粮可食,灾祸将至啊!”

    陈牧拿过了旱獭油,涂在治中主簿的烂屁股上,叹息了一声。

    陈牧知道此人说的也是实情,但此时若是撤了粥棚,那才是真正的取死之道。不但之前的心血白费,真激起民变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河间郡短短几天就聚集了二十来万人,吓得那些以粮换酒的望族大户再也不敢招摇过市前来交易了。

    一边是不断腾空的粮仓,一边是滞销的烈性酒。陈牧必须要想个办法。否则,这些存粮吃完,会发生什么谁也无法估计。

    在嘈杂和忙乱中,公孙傲、黄鼠他们返回了河间。

    面对这个问题,掾史功曹们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原来的河间旧有的的掾吏为主,一派自然是公孙傲、黄鼠、赵三这些元城老人。

    “哪朝哪代都会死人,只要死的不是我们河间郡的,我们就没有责任。”

    “不管死的是哪里人,饿死人就不对!谁都是娘生父母养的,他们凭什么就不能活下去!”

    两派争执不下,把陈牧一个脑袋吵得有两个大。

    他命人取来了柳姬奉献的夜明珠,带了两马车烈酒,带上黄鼠和十多个郡卒,离开了河间府。

    目前的存粮可以坚持半个月的时间,陈牧叮嘱切不可断粮减顿,十五天以后,他将带着粮食回来。

    众人皆称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