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再次犯错

花垂死 / 著投票加入书签

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初唐逍遥王爷最新章节!

    众所周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版本有六种,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但是,不管怎么,这故事自晋朝开始变有稍许流传,形成在宋朝到清朝,但更多的是明朝,而李泰,他则准备将此故事来冲撞那些封建制度,这等级森严的社会,在此宫廷宴会之上,不故什么后果的陈述此不公的天下

    自唐朝之后,社会上的矛盾以及不再剧烈,唐朝是毁于朋党之争。确切地,唐朝是被门阀世家,封建士族,那些门第极高的大族,与那些地位较低的寒门庶族的争斗而灭。为何?很简单,唐朝后期虽藩镇割据严重,宦官专政猖狂,但却非是没有扭转余地。但是,牛党李争,却是致使大唐覆灭的根源。

    与汉明宦官与大臣的夺权之争、宋朝士大夫之间政见相争不同,唐朝的“朋党”之争是一种“阶级”斗争。确切的是高门士族与寒门庶族之间的斗争。自隋开科举,削弱士族势力,加强皇权后。到唐朝建立,士族的地位仍很高。唐以关中立国,其统治集团多是宇文氏关陇士族。但东汉以来沿袭四百年的关东、江南士族仍然保持很高的声望,对李唐王朝及关陇士族很不利。最可气他们居然不屑同李氏皇族通婚,害得皇帝女儿为嫁人发愁。李世民下诏修《氏族志》禁止七姓十家互婚,却见效甚微。连魏征、房玄龄等人也暗中与之结交通婚。到武则天时期,由于其出身寒微,做法又不合正统礼教,士族集团群起反对。于是她大力提拔科举庶族,贯穿有唐一代的士庶朋党之争拉开了序幕。

    通常认为庶族是皇室特意提拔的又起自寒微,天然的应体恤民情、效忠皇权。但看唐朝士庶党争的事实却相反,原因在于朋党间为了反对而反对的痼疾。以最着名的牛李党争为例:在藩镇问题上庶族的牛党主张安抚,李党则主张削弱藩镇,加强中央集权。有名的“元和中兴”可以是士族集团对唐王朝延续的贡献。在对外关系上牛党主张妥协,甚至在李德裕收复维州后,宰相牛僧孺竟然反对收复。并将吐蕃主动投诚的将领送回吐蕃,致使其全部被杀。对待官吏的设置,士族的李党针对冗员过多,百姓负担过重的现象,提出“吏员能省则省之”仅在中央就裁撤数千官吏,而牛党执政后马上恢复。对寺院经济双方也针锋相对,当时大量的劳动力被寺院占有,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李德裕禁止寺庙蓄奴,恢复其奴婢自由。而出身寒门庶族的牛僧孺掌权后下令官府不得干预,并将李德裕贬到现在海南的琼山。自此,从唐初刘洎与储遂良开始,延续近两个半世纪的士庶党争,在唐宣宗时期以科举庶族出身的牛党取得最后胜利告终,二十八年后,黄巢起义,再过三十年,唐朝灭亡了。

    都知道党争祸国殃民,然而两党人才的互斗也十分可悲。士族刘晏实行盐铁专卖,科举出身的杨炎颁布两税法,对百姓和中央政府都有很大利益。结果是杨炎贬死刘晏为老师元载报仇。李德裕堪称宰相之才,维护国家统一,打击藩镇割据。他的很多主张对百姓利大于弊,却由于党争死于贬谪地。双方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都勾结宦官,使宦官坐大。而庶族官僚袒护倚仗藩镇对抗士族,多次阻挠对藩镇的讨伐。最终,唐王朝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这大概是唐朝开国皇帝没想到的

    在皇宫中搭建的舞台上,流传一千六百多年,自东晋末年开始,至宋以后完善的《梁祝》正在表演,而在表演的同时,却加上了旁白,这不是画舌添足,而是阐述着封建儒家思维,对人们的禁锢。这是李泰特意要求加的,很显然,这次原本十分美满的宴会,算是彻底泡汤了,不管是李世民,还是其他大臣,皆脸色不大自然,

    不少功勋子弟,王孙公子,还有那些个无拘无束的公主们,则完全被剧中清节所吸引,这里面尤其以李漱为代表。

    看到年轻一辈的表现,李泰不禁暗笑,就是要的这个效果,那一部分不肖功勋之后,尤其是愿意通过帮助自己上位,将那些老功臣拉下来,再掌握权力的年轻一代,都不是笨人,通过此事,定能很轻易把握到自己的想法。

    这虽然看似仅是表达对士族的不满,但也有提醒众人,功勋也是此例,官僚又如何,他李泰一样敢得罪,至于原因?嘿嘿,等下若是出来,怕是能令士族更快地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呢!但是,真要讲出些论断来,那么,所有的上层社会,必将发生一次动乱,这对历史亦没什么好处,头疼啊

    终于,等话剧结束,李世民单独招李泰问话,“青雀,你此为何意?怎么会如此莽撞,这不是坦白了表示对士族的不满吗?况且,你得罪的,也不仅仅是士族吧?”李世民龙目紧盯着李泰,看他如何回答。

    李泰无所谓地耸耸肩,将这士族与科举出生的庶族相冲突所带来的后果阐述一遍,果然,听得李世民大皱眉头,半晌,方才叹气,“唉,看来,的确是朕疏忽了,幸好青雀你提及,否则,后患无穷啊”

    沉吟好一会,李世民抬头,苦笑地问,“青雀,你的意思,莫非是,彻底消灭高门士族,还是不举行科举?”

    李泰一听,也无语了,心理大骂自己欠缺考虑,但事已至此,无可选择了。

    科举制在当时的先进无可质疑。但唐朝士、庶两个阶级之间的党争,是各自为了维护本阶层利益进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从私人得失到不惜牺牲国家民族利益,不遗余力的排斥打击对方。皇帝利用科举出身的庶族官僚,与藐视皇权的门阀士族争夺统治权。唐朝党争的结果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之大,完全超过了历史教科书的定论。它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了以后的一千多年。高门士族在皇权和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科举出身的庶族成为国家官僚的唯一支柱。

    而后建立的历代王朝,面对没有对立制约方、一枝独秀的科举新贵,为了维护其统治,本能的开始极力控制人们的思想。迎合皇权思想的理学在宋朝兴起,在皇权的极力支持下,理学成为儒学的正统解释。到明朝开始以朱熹注解的《四书》为科举的标准答案,极大的禁锢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同时,科举的受益者,为了巩固本阶层的地位,将科举以外的一切都斥为微末下流。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上层思想的封闭,以及底层被现实利益所吸引,百姓趋之若骛。这些共同导致了中国从宋以后逐渐失去了对外军事、经济、文化上的张力,逐步被西方超过。可见,唐朝党争导致了士族的消亡,科举的确立。而科举的兴盛,又导致了以后中华文明在思想上的禁锢。这种封闭禁锢一直延续到近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