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栋梁最新章节!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山东省乳山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据1998年版《乳山市志》记载:远在新石器时期,(乳山)境内就有人类居住。
数千年来,乳山先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着人类文明。至清末,牟平、乳山口等地已成为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的商贸之地。早在清雍正时期,乳山境域还分属海阳县和宁海州。1941年2月,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划牟平县南部和海阳县东部建牟海县。这里面山背海,风景秀美,尤其以乳山口南岸一座山峰酷似母亲丰满的**和挺拔的**而闻名。也正因为如此,1945年1月,牟海县更名乳山县。如今,这里已经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著名旅游胜地。
乳山人民崇尚母亲大爱,并以拳拳之心回报着祖国母亲,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本书想给读者朋友介绍的是生长和战斗在这里的大孤山镇南口村王玉殿(典)和王玉山两位兄弟烈士的革命事迹和精神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乳山人民的精神风貌。南口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即使现在也只有300余户人家。这在人口大省山东真的是小之又小了。这里离海还有一段距离,但村子四周群山环绕。说是山,其实应该说是丘岭更确切一些。无论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它们大都不很高,既没有西岳华山的奇险、东岳泰山的伟岸、北岳恒山的峻峭、南岳衡山的秀美,也没有中岳嵩山的风姿,更谈不上太行山的雄伟和昆仑山的巍峨。周围的像锯齿山、寨山、峰子顶等等也就是海拔二三百米,那著名的**山也只是海拔221米,最高处的玉皇山也只是海拔589米。这里的老百姓,也大多并不关注群山的“大名”、“学名”和“官名”,也只是随意地前山、后山、南山、北山、东山、西山地叫着,顶多也只是根据某座山的一些特点给它起个类似外号和绰号般的名字。但正如老百姓称呼自己的孩子,越是难听的甚至听上去有些“下贱”的名字,越是透露出更多的亲切和关爱。
山,是这里地形的主体,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基本要素。老百姓下地干活要上山,便直白地说“上山去了”;到外地做事,干脆就说“出山去了”;人们打架,被称为“打山仗”;孩子丢了东西就会告诉母亲“我满山找也没找到”;母亲责备调皮的孩子,就会喝道“你满山跑什么呀!”……
这里的山不仅低矮,更显得简陋。但正是这些低矮和简陋的山,构成了胶东地形坚强的脊梁,抵挡着海风的侵袭和外寇的入侵。亿万斯年,巍然屹立。
山,已经融化在南口百姓的血液中。山,更是铸造着他们的筋骨和性格!
南口村其实就是上天在这些大山间拉了一个大略呈南北走向的大沟。大沟的最底处是一条小沟,山洪来时,便河水汹涌,波浪滔滔。平时,它只是老百姓倾倒生活废水和垃圾的地方,顶多算是一条无名小河。更多的时候,它是干涸的,因此说沟比说河更确切一些。紧临沟的东侧,便是一条与河沟和山脉平行的简易柏油公路。据说,这条路也是很早就有,是由过去的土路、沙石路演化而来,也是南口村人出山的唯一“大通道”。路的东侧,便是南口村了。也许是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决定,比如这里的海风很大很频繁,这里的民房显得有些低矮,大多是红瓦石墙。在南口,甚至还能看到一些茅草屋顶,这些房子的年龄可能跨过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多个“朝代”三个世纪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山东人遍布全国各地,大多以东北、山西、河北等省区居多。他们大多是移民过去的,而历史上大多数的移民往往与灾荒和逃难相伴。因此,山东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粗放甚至邋蹋。但是,透过这一表象的是山东人踏实忠实厚实的品质。就像南口这些低矮的民房,虽简单简易简陋,但历经数十年数百年无论是山风海风劲吹也无论烈日暴雨的洗礼,仍然坚实地存在着,庇护着人间的冷暖疾苦。
知道王玉殿(典)和王玉山两位兄弟烈士,缘于他们的一位后人。他们的这位后人叫于池,一个四十多岁的小伙子,从事房产营销策划和建材销售,还在乳山城区北部开办一家“三也悠闲饭庄”。文化水平并不高的他,居然有许多科技发明甚至一些还获得了专利。他个子也不高,就像南口的群山和简陋的民房,很朴实很忠实。其实,他与这两个烈士的亲属关系可以说是比较“遥远”了,王玉殿(典)和王玉山这两位兄弟烈士分别是他姥爷王寿延老人的父亲和叔叔。我对于池这种对祖先深深的挚爱与崇尚之情钦佩之至。其实,他对烈士事迹和精神的感动、挚爱与崇尚,正是爱国主义在一个普通山东人身上最真实最坚实的体现!
采写该文的时候,于池的姥爷王寿延老人如今已经80岁了。如今再修改稿件时,已经去世了。那时,除了耳朵有些背、背微驼之外,身体还算硬朗,记忆力还比较好。笔者去南口村见他的时候,他正上山去帮儿子挖生姜----生姜可以说是乳山的名牌农产品,也是当地百姓的一大经济来源。听说我来了,他停下手里的活计,从山上下来,向我讲述他的父亲和叔叔的英雄事迹。可惜的是,烈士牺牲时他年龄太小,二位烈士又是“潜伏”的地下党员身份。因此他对烈士事迹的记忆自然便有些稀少和模糊。
他说,他自己是1930年阴历六月初六生人。他的父亲王玉殿(典)是1914年5月出生,属虎;叔叔王玉山是1921年2月出生,属鸡。他说,过去人都结婚早,尤其是家庭条件好的。他父亲当年家景不错,15岁结婚,16岁上便生下了他。他说,农村人都记阴历和属相,这一点是错不了的。
他说,父亲王玉殿(典)是被国民党军阀(三旅旅长)丁綍亭抓获,当时还把他和一个姑姑王玉卿一起抓了。因为他年龄小,后来被放了。而父亲却被惨忍活埋。凶残的敌人是让父亲自己挖坑,骗他说是构筑工事。当坑挖得足够埋下一个人时,便猛然用枪托凶狠打他的头部。于是,父亲就倒在土坑里,敌人便将他活埋了。
他说,叔叔王玉山被捕他是亲眼所见。当时,叔叔是被二十六旅秦毓堂所部抓走的。这次敌人更是凶残,敌人不用绳索捆绑,而是残忍地用铁丝将叔叔的锁骨肌肉穿透绑住拖在马后带走,一件衣服都不让穿,鲜血洒了一路。至于叔叔的遇害,他听说是“树裂”,他不懂,大概类似于古代五马分尸的“车裂”:将几棵不同方向树的树梢绑在一起,然后将他的四肢绑在树上。之后突然用刀将绑着树的绳子断开,利用树的反作用力将人撕裂!这真可谓是亘古未有,毫无人性了!
笔者还见到了王寿延老人提到的姑姑王玉卿。她已经92岁了,是二位烈士的堂姐。值得强调的是,她的前夫也是烈士。王玉卿除了腿有毛病需柱拐杖外,身体也很好,耳明目聪,记忆力惊人。现在说起往事,仍然历历在目激动不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她说,平时,一些地下党员白天就躲藏在她家的隔棚上,晚上出去工作。为了给地下党员做饭,王玉卿总是要做不少汤。当有人问时,她说,我把握不好,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就做成这样了。敌人把她和丈夫、堂兄弟一起抓走后,她很快就被放了。她当时是跪在敌人面前哀求把她丈夫和兄弟一起放了,残忍的敌人无动于衷。说起往事,老人实在太激动了,喘气都有困难。笔者和家属都非常担心老人的身体,采访时断时续。
笔者还了解到两位烈士还有一个堂弟王玉峰。王玉峰1924年10月出生于南口村,1941年就参加民兵,1945年2月参加八路军并于8月入党。后来,他转战南北。解放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后勤学院领导,1976年转业到山东省德州市某棉纺织企业任党委副书记、副厂长,是当时德州市少有的副厅级干部,2008年11月1日去世。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他的俩叔伯哥哥王玉殿(典)、王玉山分别于1937年和1938年投奔到蓬黄掖参加八路军。为了开展工作,二人被派到乳山一带秘密活动,发展组织部队。1941年国共分裂,他们先后被杀。1942年秦毓堂匪军包围了村庄,王玉山被捕。当送到敌军法处后,他与敌人争夺武器,因寡不敌众,结果被敌人毒打,折磨了半个月后,在冷家庄被敌人枪杀了。王玉殿(典)1943年因到黄村福亭敌驻军附近搞情报,被汉奸告密,也被活埋。三伯父王钦令在失去俩儿子后,毅然参加了八路军,1944年在东海军区司令部工作……”
烈士亲人的话语感人至深。为了进一步了解烈士的事迹,笔者也是遍查当地相关史志并走访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英灵山的胶东革命烈士陵园。
《乳山市志》中专门辟有《乳山革命烈士名录》章节,详细记录了各村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我们很轻易地找到了南口村烈士名单。细数一下,一个小小的南口村竟有29名烈士,其中,二位兄弟烈士赫然在列。名单如下:
王寿凤王玉殿(典)姜元岗王思本姜泽润王孟如刘占仁姜云文王思善王安堂姜孟建王在模王允升王守金王永春姜孟坤李承才王京升王在堂王东堂李承法姜孟智王田开刘京山姜奎令王玉山姜孟松姜孟山姜允津
我们不妨设想,今天的南口村有300余户人家。那么在战火纷飞的70多年以前,会有多少人口呢?估计也就是300多口人吧。300多口人,29名烈士,说是家家有烈士,应该不过分!
有幸的是,在胶东革命烈士陵园的革命英烈名录纪念碑上,他们哥俩的名字赫然镌刻。
陵园的工作人员也提供了二位烈士的相关资料:
王玉殿(典):男,1897年5月出生,山东省乳山县大孤山公社南口大队。1937年7月参加革命,胶东军区东海独立团二营排长。1941年6月乳山县黄村牺牲,葬于黄村。备注:被敌杀害批烈。
王玉山:男,1919年2月出生,山东乳山县大孤山公社南口大队。1937年2月参加革命,胶东军区东海独立团三营连长。1940年6月乳山县冷家牺牲,葬于冷家。备注:被敌杀害批烈。
历史就是这样简洁和凝练!对于二位烈士的生平事迹,《乳山市志》中仅存英名,陵园的资料更寥寥数语,简单简易甚至简陋,犹如南口村的群山!
但即使在这些简单简易甚至简陋的资料中,稍加留意和比较,便会发现有几个纰漏或者说是错误。
一是烈士王玉殿(典)的名字。烈士陵园提供的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在纪念碑上镌刻的是“王玉典”,而在烈士陵园的提供的相关资料中却是“王玉殿”。看来,王玉殿与王玉典是一人应该无疑了。烈士的亲友王寿延和王玉峰记述中用的是王玉殿,与《乳山市志》记述一致,因此,可以肯定烈士的名字应该是“王玉殿”。因此,在本书此后的相关记述中,就只使用王玉殿了。
二是烈士王玉殿的年龄。烈士的亲属讲得很清楚,当时情况下人们往往不到二十岁就结婚了。更何况王玉殿家条件比较富裕,更是如此,生子也较早。可如果按烈士陵园的相关资料中记录的王玉殿生于1897年,这样与他1930年出生的儿子王寿延相差33岁,似乎不太可信。还有,王玉殿、王玉山哥俩也相差22岁,似乎也有出入。这样看来,烈士王玉殿确切出生年月应该是他儿子王寿延记述的1914年,属虎。
三是二位烈士的籍贯。烈士陵园的资料上记录的是“山东乳山县大孤山公社南口大队”,这显然是后人的简易记述,当时情况下怎么会有“公社”和“大队”呢?根据王玉峰相关回忆文章记述,确切的应该是“牟海县胡家乡南口村”。
四是二位烈士的部队番号和牺牲的时间,这里恐怕要交待得稍微详细一些。
首先是关于胶东军区的相关情况。在互联网上查寻百度百科,它对胶东军区的记述是这样的:“1942年7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山东军政委员会发布命令,撤销山东纵队第五支队,成立胶东军区,许世友任司令员(12月到职),林浩兼任政委。”
仲曦东(1915—1984)原名仲崇光,别名仲子凌。黄县(今龙口市)龙东乡仲家集人。1938年1月,他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支队军政委员会主席。1940年9月,调至山东纵队第五支队任政治部主任。1942年7月,调任胶东军区第一分区(东海军区)政委兼地委副书记。次年秋,全面负起党政军的领导责任。建国后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外交部副部长。他曾为《八路军胶东部队抗战简史》一书撰写序言。序言中说:“1941年7月1日,胶东军区成立,统一了胶东地方武装,力量集中了。夏秋两季,对敌发动了广大的政治攻势。”
这两则资料都表明,无论是胶东军区成立于1941年还是1942年,两位烈士或许都已经牺牲。
但是,也有资料表明,在此之前的胶东军区是存在的,而且东海独立团为胶东军区下的东海军分区的地方独立团。因此,关于胶东军区的相关情况,可能还得进一步求证。
关于二位烈士牺牲的时间。烈士陵园记载的是:王玉殿1941年6月牺牲。王玉山1940年6月牺牲。而烈士亲属王玉峰和王寿延记述的分别是1942年和1941年。本书中采用的是后者,主要是想反映我们后人对烈士的一种惋惜与崇敬。
其次是关于东海独立团的来龙去脉。有资料显示,其前身为1941年春以东海游击队为基础组建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第3团,1942年7月改称八路军胶东军区第18团,不久即编回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改番号为东海独立团。后来分别编入我军第41军、27军等,参加了解放东北乃至全国的战斗。
照此推断,二位烈士牺牲时,胶东军区是否成立还难以确认。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有,那两个胶东军区也肯定不是一回事;还有,二位烈士牺牲的时候,肯定还没有东海独立团的称谓。之所以史料这样记录,恐怕是按照史料整理时而不是烈士牺牲时的名称确认的。
因此,二位烈士的部队番号或许应该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第3团二营排长和三营连长。这些,还需要专业人员的进一步考证。
坦率地说,对于相关的史书和资料的错讹,我们相信,绝对不是相关工作人员的疏忽和大意,更主要的恐怕是烈士本身的“简单”和不同时期历史条件的限制。瑕不掩瑜,这些纰漏,绝不影响二位烈士整体的事迹以及史料整体的真实性。因为,恢复烈士生平事迹的原貌既已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对于烈士而言,他们当初的奋斗与牺牲也绝不是要追求个人的什么名垂青史和永垂不朽,他们所追求和继承的是一种精神和事业!我们今天之所以要回忆、记述和编撰他们的事迹,无非就是要追求、继承他们的那种精神和事业。我们所要掌握的是他们整体、本质形象的真实和精神的伟大!
2009年10月31日,笔者与于池和他的父亲及对象(乳山人对爱人的称呼)王永华一起,手持鲜花专程来到胶东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先烈。
英灵山原名灵山,位于被称为胶东屋脊的栖霞县牙山前怀。胶东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于1945年始建,陵园共占地760亩,这里安葬着抗日战争中在胶东地区英勇牺牲的20850名烈士。陵园入口处“浩气长存”、“英名千古”两座牌坊中间,屹立着“英灵再现,永世致哀”的大型铜雕。整个陵园依山而建,由纪念堂、纪念塔、群雕、铜像及烈士墓、碑、亭等建筑群组成。在山顶最高处,镌刻有“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9个遒劲大字的纪念塔矗立其上,高耸入云。塔的下方,就是陵园的主墓----胶东特高官、胶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员理琪的坟墓。在山上,还安葬有胶东行署主任王文,山东军区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胶东军区战斗英雄、爆炸大王王克山,胶东军区特等劳动模范王彩春,五旅战斗英雄、胶东候补参议员孙连君等革命烈士。
整个陵园气势雄伟,俨然一个威武的对敌军阵,一支不朽的英勇军队。烈士纪念塔就是他们的旗帜,以理琪同志为书记的胶东特委就是他们的灵魂,那一排排一列列一队队的座座坟茔,就是一个个威武的战士!
秋阳高照,碧海丹心。肃立在陵园内,行走在墓碑间,仿佛能感受烈士们抗敌卫国的坚定决心和他们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诚之心;清风过处,柏涛阵阵,侧耳在英灵旁,仿佛听到了烈士们冲锋陷阵的号角和呐喊,仿佛看到了他们曾经的战斗岁月和英雄风姿。
是的,我们的烈士们都没有死,他们依然怒目圆张,严阵以待,聚精会神地倾听着杀敌报国的集结号,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和人民出征!
向伟大的英烈们致敬!
(本章完)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