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裁小说网 www.zongcaixiaoshuo.com,最快更新金庸作品集(简体新版)最新章节!
“凌迟”规定要割一千刀,要到第一千刀上才能将人杀死,否则刽子手有罪,那就是所谓“千刀万剐”。所以骂人“杀千刀”是最恶毒的咒骂。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中秋刚过,袁崇焕被绑上刑场,刽子手还没有动手,北京的众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刽子手依照规定,一刀刀的将他身上肌肉割下来。众百姓围在旁边,纷纷叫骂,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114]
因为北京城的百姓认定,去年清兵围城是他故意引来的。很难说这样的谣言从何而来,是痛恨袁崇焕的大臣与太监们散播出去的?还是一般群众天生的喜欢听信谣言?又或许,受到了重大惊恐和损失的北京百姓需要一个发泄的对象?
从长远来说,人民的眼睛确是雪亮的,然而当他们受到欺蒙之时,盲目而冲动的群众,可以和暴君一样的胡涂,一样的残酷。但隔得远了一些,自己的生命财产并不受到直接的影响时,人们就可以冷静地思考了,所以除了北京城里一批受了欺骗的百姓,天下都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连朝鲜的君臣百姓也知道他的冤枉,为他的被害感到不平。[115]
袁崇焕死后,骸骨弃在地下,无人敢去收葬。他有一个姓佘的仆人,广东顺德马江人,半夜里去偷了骸骨,收葬在广渠门内的广东义园。隔一道城墙,广渠门外的一片广场之上、城壕之中,便是九个半月之前袁崇焕率领将士大呼酣战的地方。他拚了性命击退来犯的十倍敌军,保卫了皇帝和北京城中百姓的性命。皇帝和北京城的百姓则将他割成了碎块。
那姓佘的义仆终身守墓不去,死后就葬在袁墓之旁。令人惊佩的是,佘君的子孙世世代代都在袁崇焕墓旁看守。直到民国五年,看守袁墓的仍是佘君的子孙,他们说是为了遵守祖宗的遗训。[116]直到公元二〇〇一年,北京袁崇焕墓的看守者仍是佘君的子孙,不过已不是男丁,而是女性。
北京袁崇焕墓一直由佘姓后人看守,至今已历十七代,共三百七十二年,经历了明、清、北洋军阀、民国、日本军占领、民国、新中国几个不同政权,但佘家始终忠心耿耿,子子孙孙,守墓不去。袁墓现在是在崇文门区东花市斜街北京市第五十九中学之内。现在为了迎接二〇〇八年奥运会,崇文区政府要刷新市容,决定“复建袁墓,拆迁袁祠”,通知居住在袁祠中守墓的佘家后人搬迁。佘家守墓人目前是六十三岁的佘幼芝女士以及他丈夫焦立江先生、儿子焦平。佘幼芝夫妇当去年香港“致群剧社”演出话剧“袁崇焕之死”时曾来香港,曾约我会晤。我很愿相见,对他们长期坚持的忠义表示敬意,但我那时在杭州浙江大学教书,没有见到,很感遗憾。“袁崇焕之死”的编剧是白耀灿先生,剧本编得很好,导演与各位演员都很尽职,听说演出成功,座无虚席,观众感动而欢迎。今年三月重演,可惜我仍因不在香港,未得欣赏。
在现在委靡不振的时代中,居然还能见到十七代守墓三百七十二年的忠义人物,委实使人人心振奋,对佘家不由得大起敬仰之心。最近北京中央电视台举行“感动中国”二〇〇二年度人物评选,我特别推选佘幼芝夫妇,表扬中国社会中重视是非与正义的人格力量,并在全国性的广播中作了宣扬。据说看了这话剧的观众中,有人说这种行动是“愚忠”。香港竟然有这样心态之人,不能欣赏崇高的品格,反说是“愚忠”云云,这种人的心理状态处于什么水准,也就可想而知。这种人一定说我这篇文字无聊,那很好,如果他们赞赏,我反而觉得难堪了。大概这种人会认为谢尚政“识事务”,是“明智”。这种人决不欣赏武侠小说,因为他们的性格“拒绝侠义”,只接纳“对我有什么好处?”文革培养了大量这种人才,而这种人才之众多也使文革成为可能。这种人未必是文革培养出来的,那么是殖民地教育造成的。
程本直、佘仆的行为表现了人性中高贵的一面。谢尚政的行为表现了人性中卑劣的一面。袁崇焕的死法,却又显示了群众在受到宣传的愚弄、失却了理性之后,会变得如何狂暴可怖。袁崇焕是一团火一样的人,在他周围,燃烧的是高贵的火焰、邪恶的火焰、狂暴的火焰。这些火焰就像他本人灵魂中的火焰那样,都是猛烈地闪亮的。
袁崇焕死后,旧部祖大寿、何可纲率军驻守锦州、宁远、大凌河要塞,清军始终不能越雷池一步。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以倾国之师,在大凌河将祖大寿紧紧包围,十月间祖大寿不支投降。副将何可纲不降,被杀。祖大寿骗皇太极说可为满清去取锦州,但一到锦州,立即就守城,此后皇太极派大将几次进攻都打不下来。皇太极两次御驾亲征,攻锦州、攻宁远,都无功而退。直到崇祯十四年三月,清兵大军再围锦州,整整围攻一年,到第二年三月,先击溃了洪承畴十四万大军,祖大寿粮尽援绝,又再投降。祖大寿到顺治十三年才死,始终不曾为满清打过一仗,大概是学了《三国演义》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宗旨,满清也没有封他什么官。比之满桂、赵率教、何可纲、孙祖寿等人阵亡捐躯,祖大寿有所不如,但比之其余的降清大将却又远胜了。
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吴的父亲吴襄曾做宁远总兵,和祖大寿是关辽军中同袍,都是袁崇焕的部属。当明清之际,汉人的统兵大将十之七八是关辽一系的部队。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诏、曹变蛟、黄得功、刘泽清等都是。这些人有的投降满清,有的为明朝战死,都是极有将才之人,麾下都是悍卒健士。袁崇焕若是不死而统率这一批精兵猛将,军事局面当然完全不同了。吴三桂如是袁崇焕的部将,最多不过是“抱头痛哭为红颜”而已,根本没有机会让他“冲冠一怒”、为了陈圆圆而引清兵入关。
袁崇焕无罪被杀,对于明朝整个军队士气打击非常沉重。从那时开始,明朝才有整个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更有人带了西洋大炮过去,满清开始自行铸炮。辽东将士都说:“袁督师这样忠勇,还不能免,我们在这里又干什么?”[117]降清的将士写信给明将,总是指责明朝昏君奸臣陷害忠良。[118]
袁崇焕不是高瞻百世的哲人,不是精明能干的政治家,甚至以严格的军事观点来看,他也不是韩信、岳飞、徐达那样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他行事操切,性格中有重大缺点,然而他凭着永不衰竭的热诚,一往无前的豪情,激励了所有的将士,将他的英雄气概带到了每一个部属身上。他是一团熊熊烈火,把部属身上的血都烧热了,将一群委靡不振的残兵败将,烧炼成了一支死战不屈的精锐之师。他的知己程本直称他是“痴心人”,是“泼胆汉”,全国惟一肯担当责任的好汉。[119]袁崇焕却自称是大明国里的一个亡命徒。[120]亡命徒是没有家庭幸福的,日日夜夜不得平安。官居一品,过的却是亡命徒生涯,只因这十年之中,他生命之火在不断的猛烈燃烧。
十四
袁崇焕死后,他的冤枉渐渐为世人所知,赵翼《廿二史札记》认为,当时传布通敌谣言的,主要是崇祯身边有权有势的太监。直至清朝修《明史》,根据《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才在〈袁崇焕传〉中照实记载皇太极设计使间。此后悼念和凭吊袁督师的诗文甚多,尤其是广东人,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等。一九五二年,叶恭绰(广东番禺人)和柳亚子、李济深、章士钊等四人联名致书毛泽东主席,要求保全并修葺北京城内的袁崇焕墓。毛氏于一九五二年五月二十五日覆书叶恭绰,其中说:“……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毛泽东书信选集》第四三三—四三四页)可见新时代的中国当局对他仍有正面评价。参加重修袁墓袁祠的,除上述四人外,还有蒋光鼐、蔡廷锴等广东籍的著名军人。
袁崇焕的内心世界,只能从他的诗作中约略可以见到。他妻子姓黄,袁的遗诗中有〈寄内〉一首,是写来寄给妻子的:“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悔恨生。室有菜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他自己在外抗敌作战,奉养老母的责任只好请妻子负起了。何寿谦《乡先正袁崇焕督师事略》记,袁被磔死后,“妻黄氏投江死,尸流至赤水峡,乡人哀而葬之。《镡津考古录》为立烈妇传。”兄弟妻子充军三千里,恰好充军到袁崇焕做过知县的福建省邵武县,袁为官清廉,邑人纪念他的功绩,善待他的遗属,袁钰有一首诗说这件事:“家徒四壁久萧然,骨肉流离旧治迁。身后尚收廉吏报,邑中共说大夫贤。曾为上将惟知死,本是文官不爱钱。白发高堂年八十,留居破屋割三椽。”袁崇焕曾有〈忆母〉诗一首:“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为灾。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袁崇焕中进士的主考官韩爌,是东林党的有名人物,袁崇焕在天启年间被魏忠贤逼迫而落职,韩爌很伤心,因而流泪。袁崇焕大为感动,赋诗一首,〈闻韩夫子因焕落职泣赋〉:“整顿朝端志未灰,门墙累及寸心摧。科名到手同危事,师弟传衣作祸胎。得附青云能不朽,翻令白眼漫想猜。此身早晚知为醢,莫覆中庭哭过哀。”“醢”是斩为肉酱,汉高祖杀大功臣,往往将其醢为肉酱,赐给其他功臣以威吓。袁崇焕自料个性鲠直,迟早会给皇帝醢了,劝老师韩爌将来不要把我的肉酱倒在中庭而伤心。不料此诗竟然成谶。他也常常想到“功成身死”的问题,认为只要存心清白,不必学张良那样明哲保身,功成身退,从赤松子游。袁崇焕认为韩信不听蒯通的劝告,不起兵造反是对的,虽给吕雉(高祖后吕后)用计杀了,但一死成名,是正确的下场。遗诗〈韩淮阴侯庙〉:“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变易,遑向赤松子。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听蒯通言,身名已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古时,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逝世,往往有神话传说附在他的身上。《东莞县志》记载了一则传说:东莞水南修三界庙,袁崇焕曾为撰碑文,县志中说:“相传袁崇焕为三界神托生,儿时患背疮久不愈,会修庙,神像背为漏痕滴破,葺补之,疮遂痊。及死柴市时,其夜司祝闻神言,谓:‘辛苦数十年,乃今得休息矣!’怪之,后得崇焕死信,众咸惊异,当时祀于三界庙后。”
袁崇焕枉死,天下冤之,千百首悼诗,我以为都不及那位三界神所说“辛苦数十年,乃今得休息矣!”一语感人之深。想像袁崇焕数十年中边关拚命,抛妻别母,生死以之,自期“功成身可死”,直到真的给皇帝杀了,才得休息,真不禁热泪盈眶矣。
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说,本来以为张良的相貌一定魁梧奇伟,但见到他的图形,容貌却如美女一般。我们看到袁崇焕的遗像时,恐怕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图像中的袁崇焕虽不怎样俊美,但洵洵儒雅,很难想像这样的一个人竟会如此刚强侠烈。
十五
崇祯所以杀袁崇焕,并不只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那么简单。如果是出于一时误信,可说他只是愚蠢。《三国演义》写曹操误中周瑜反间计,听信蒋干的密报,立刻就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等到两人的首级献到帐下,曹操登时就省悟了,自言自语:“我中计了!”那只是片刻之间的事。然而崇祯于十二月初一将袁崇焕下狱,到明年八月十六才处死,中间有八个半月时间深思熟虑。他曾几次想放了袁崇焕,要他再去守辽,因此有“守辽非蛮子不可”的话,从宫中传到外朝来。[121]既然有这样的话,当然已充分明白皇太极的反间计。他称袁崇焕为“蛮子”,那是既讨厌他的倔强,却又不禁佩服他的干劲和才能。
然而为什么终于杀了他?显然,崇祯不肯认错,不肯承认当时误中反间计的愚蠢。杀袁崇焕,并不是心中真的怀疑他叛逆,只不过要隐瞒自己的愚蠢。以永远的卑鄙来掩饰一时的愚蠢!
为什么隔了这么久才杀他?因为清兵一直占领着冀东永平等要地,威胁北京,直到六月间才全部退出长城,在此以前,崇祯不敢得罪关辽部队。要等到京师的安全绝对没有了问题才动手。在此以前,他不是不忍杀,而是不敢杀。他对袁崇焕又佩服、又害怕,内心有极强的自卑感。杀袁崇焕,是自卑感作祟。
当满清大军兵临北京城下,辫子兵烧杀掳掠的消息不断传入耳中,崇祯心中充满了惊恐,就像吓坏了的困鼠撕杀同类一样,只听到一个毫不足信的谣言,便下令将袁崇焕投入狱中。他怕这个人的英悍之气,怕他的蛮劲和战斗精神,怕他在手握兵权之际抢了自己的皇位,南宋时高宗赵构杀岳飞,这种心理也有作用;他的祖宗朱元璋杀大将李文忠、冯胜、傅友德、朱亮祖、蓝玉,是怕自己死后这些大将抢儿孙的皇位。只不过比之朱元璋与赵构,崇祯更加年轻,更加缺乏才能、智慧、经验、知识,更加暴躁多疑。他如果放了袁崇焕出狱,命他带兵抗清守城,只证明自己的愚蠢和懦怯。越是愚蠢懦怯的人,越是不肯承认。认错改过,需要智慧,需要勇气,他所没有的,正是这些品德。